從《海角七號》和《渺渺》看台片成敗

文:晞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(轉載 開眼e週報 vol.199)

《海角七號》當中的勵志,描寫台灣人的拼搏熱情,也許是導演魏德聖想對台灣人說的話,更是他憑自己的實力,向已成一潭死水的台灣電影說的話。我不是台灣人,不會非常熱捧這部《海角七號》,但無疑,它實是一部佳作,印證了台灣小眾電影也有勇敢嘗試的一面。因此,電影推出後成了一道清泉,好評如潮。


海角七號》在台灣本土走勢有多強烈,相信很多人都知道,在此也不多談了。千呼萬喚始出來,在「香港亞洲電影節」不足一天便告滿座的餘威下,它終於上映正場,票房也尚算不俗。剛巧,同期亦有另一部乏人注意的台灣青春片《渺渺》上映,票房當然不及《海角七號》強勁。《海角七號》氣勢迫人,雖然並非萬世經典,也誠是一部佳作,絕對值得一看,反之《渺渺》依然停滯於台灣片那種捉摸不定,缺乏中心的青春片模式,實在令人看得不耐煩。

海角七號談的是七個失意人怎樣團結起來,組織樂團表演。同時,六十年前那七封情書的出現,令阿嘉對人生對愛情都有另一番體會,六十年前的遺憾,或許要由六十年後的人彌補…。《渺渺》的課題則相對地不太沉重,高中生小曖遇上了新來的交換生渺渺,二人很快便成為了好友。渺渺對唱片店的老板心存好感,要小曖幫助她追求,但老板心中仿有一個解不開的結,而小曖亦對渺渺漸生好感。在這個如常的夏天,她們將渡過一個不一樣的青春…。

近年台灣片常拍這類青春電影,如《夏天的尾巴》、《盛夏光年》和即將上映的《九降風》。恕我不懂欣賞台式青春片,他們只懂把那種朦朧的青春感展現於銀幕,拍出了仿如很有美感的味道,卻拍不出一絲確實的青春感。就如《夏天的尾巴〉般,那種有型無實的感覺,實在令人看得不是味兒。到了這部《渺渺》,依然是一貫的風格,劇情牽強附會,描繪出來的所謂青春又非常造作。假如熾熱的陽光就表現了青春,請看看本土的《烈日當空》怎樣描繪青春。我覺得,台灣電影一直沉迷於這種不願長大的所謂青春電影中,它們的電影亦實在難以進步。

反之《海角七號》則完全相反,兩片相比就明白何以《海角七號》氣勢如虹,確是台灣片的一道青泉。《海角七號》宣傳上仿是一部愛情片,實則談的卻是七個失意人的成長故事,藉著組織樂團,漸漸交代出七個人背後的故事。片初的支線甚多,也許令人覺得電影節奏緩慢,缺乏焦點,到了中段才明白這是導演的苦心,慢慢鋪排一眾角色的性格和背景,中段才慢慢入戲。七線故事交代得宜,交佈平均,每個角色都有充分時間去表達其內心世界。單以中段的一場食飯群戲,各人各懷心事,從飯桌上帶動到海邊的沉思,這一組場面就描寫得很細緻。

在表達中心題旨上,《海角七號》非常勵志,描寫那幾個失意人怎樣從谷底爬起來,末段的表演上,因著這慢慢鋪排的熱血感,帶動全場觀眾看得十分激動。反之你看《渺渺》為要表達出青春的失落和遺憾,硬加很多無謂的支節,所謂的感情轉變非常片面,結局一段追飛機確有一刻感動,實際上卻非常煽情,表現題旨上,《渺渺》無疑造作生硬,缺乏自然,這正是很多台灣片的一貫弊病。

碰巧,兩部電影都是以樂團作主線(細想一下,仿佛很多台灣片都很喜歡以樂團作故事背景),《海角七號》熱血勵志,反之《渺渺》則硬要拍出那段頹廢感,男主角的所謂冷酷,實在令人看得極不耐煩,冷酷得太過火了。

正如前文所述,《海角七號對一眾小人物刻劃深入,一眾主角戲份平均。主線落入了失意的樂團主音阿嘉上,他與公關友子的一段情,輕輕的描寫,沒有煽情的場面,反令觀眾不期然感動起來。運用上六十年前的情書穿插故事其中,恰巧與現實的場面作一個對照,是一個很好的手法,男女主角因為那七封情書而對人生和愛情重燃希望,前後作一個呼應也是神來之筆。我最喜歡阿嘉送信的一段,鏡頭由始至終沒有拍攝過已成老婆婆的友子正面,她唏噓落幕的背影,叫阿嘉明白珍惜眼前人的道理,若有所思的跑回海灘,與今年的友子相擁,這一串鏡頭拍來很平實,卻帶起無盡的感動,實是本片的成功之處。

反之在《渺渺》身上仿佛有很多的動人場面,卻絲毫沒有感動。主線其實是一段四角戀,她愛她,她愛他,他愛他。三條感情線拍來毫無說服力,所謂的感情轉變毫無伏線,拍得過於理所當然。我覺得,台灣青春片很喜歡捉摸青春的朦朧感,卻連帶調子和敘事都非常朦朧,這種疏離的感覺也出現在《夏天的尾巴》和《盛夏光年》中,連帶好評如潮圠《九降風》,我也接受不到那種情感。似乎自《藍色大門》後,已難找到一部合格的青春片。在《渺渺》中,那些扮文藝的對白更造作得叫人毛骨悚然,若編導覺得這樣能夠表達出年青人對感情的錯摸,無疑完全失手了。

另外,仿佛這類青春片總愛加入同性的疑惑。《盛夏光年》的描繪已非出色,但仍偶有佳句,這部《渺渺》描寫的兩段同性之愛,美其名點到即止,其實描寫得過於片面,兩位男角的同性戀,理應深情的位置,卻因著描寫薄弱,慘成全場的笑位。

兩者相對之下,《海角七號》駕馭七線人物故事絕無失手,片中的愛情線借古今相比來帶動感情,也實是神來之筆。惟《渺渺》駕馭幾條簡單的感情線都編排得非常混亂,實在令人不能投入,更談不上感受到甚麼青春感覺。 值得一提是,《海角七號》的配樂和插曲非常動聽,把六十年前的淒美和遺憾更立體化,男主角的一段段樂曲也震撼人心。那七封情書寫得非常浪漫,不知是否出自編劇之手?那七封情書不僅讓女主角深信那段最真摯的情感,也說服了觀眾,六十年前的男女主角,是愛得多麼牽腸掛肚。在那七段人物關係之外,這段六十年前的情感著筆不多,單是這七封情書,卻仿佛令觀眾已經看了一段最動人的愛情故事,不期然感動得落淚。

或許拿《海角七號》和《渺渺》比較,實在抬高了《渺渺》的地位。《海角七號當中的勵志,描寫台灣人的拼搏熱情,也許是導演魏德聖想對台灣人說的話,更是他憑自己的實力,向已成一潭死水的台灣電影說的話。我不是台灣人,不會非常熱捧這部《海角七號》,但無疑,它實是一部佳作,印證了台灣小眾電影也有勇敢嘗試的一面。因此,電影推出後成了一道清泉,好評如潮。一年中,有多少部《色.戒》和《不能說的秘密》?當小眾電影非沉溺於蔡明亮和侯孝賢的自我滿足上,就是花了太多無謂資源在《渺渺》這類看得已令人生悶,沒有絲毫驚喜的所謂青春片上,試問台灣片又怎能走出谷底?

Rating:
海角七號
》:90/ 100
《渺渺》:
65/ 100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轉載自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


[心得]: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人去看,不一定是要在電視媒體強打宣傳,也不一定要有大卡司;而是內容能打動人心,引起大家的共鳴,大家會口碑相傳介紹去看,就像海角七號》一樣。

     它拍的是小人物的勵志故事,雖然不是像在最流行的「青春學生」電影,如《夏天的尾巴》、《盛夏光年》、《九降風》以及《渺渺》,但是更貼近廣大族群,進而引起更多族群相爭去看。大至爸媽、下至學生都能去觀賞,不同的人,能看出不同的味道。像我媽媽她們一群歐巴桑、歐吉桑也說好看,又有趣,又感人;年輕人去看,對於阿嘉的失志、不得意,應該更有感觸吧!

    這也是這部電影能夠創下台灣近年來的國片票房紀錄的原因吧!我只能說
很就沒看到這麼勵志感人又老少咸宜的國片了,真的很久了;希望接下來的導演能多拍些勵志又貼近人心的好片囉!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on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